您现在的位置: 首页 >> 心理知识 >> 心理案例 >>内容阅读
 
总是追求完美然后一事无成怎么办?
  作者:学生处心理咨询室  日期:2022年05月12日  点击数:
问:我喜欢给自己定计划,然而实际中总是完成不了,而我是这种只要一项完成不了我就其他的也不想做了,比如我要自己八点起床,结果没起成,那么我那一天接下来的任务也就不想完成了。
 
 
答:在我的来访者中,也有很多像题主你这样缺乏行动力的“完美主义者”。无论他们现实中做得怎么样(其实很多人的学习成绩和工作成就非常不错呢),我总能从他们身上发现一种深刻的不安全感。这种不安全感的来源各异,有些是来源于出身贫寒,有些来源于总是吵架的父母或动荡的家庭(比如父母很早就在外工作),有些来源于总也达不到的来自父母和老师的苛刻要求,当然还有同伴压力。无论这种不安全感从何而来,一旦这种不安全感形成,人就会努力想对事情有更多控制,觉得只有这样,才会安全。这些人有特别严重的防御心理,他们像是焦虑不安的守城士兵,随时绷紧每根神经,警惕着有人来攻城偷袭。任何一件预料外的小事(比如题主这个没按计划起床),都意味着城门失守,并被和整个人生的失败联系在一起。
按理说,我们身边也有一些很优秀、很成功的“完美主义者”。他们“选择”了不断挑战自己,超越自己的极限,最终做成了很多让人惊叹的事情,比如设计了苹果手机什么的。他们是“适应良好的完美主义者”。那些适应不良的完美主义者,其实他们并不是“选择”了完美主义,是他们不得不这样做。一旦他们试图放松自己,一种巨大的焦虑和恐慌就会随之而来,像是放弃防守等着被攻破的城池,于是他们又不得不拿起武器,重新巡逻。由此,他们成了这种防御模式的囚徒。
虽然他们在努力检查所有事情的缺陷,搜索失败的蛛丝马迹,但由于世界和我们自身的不确定,绝对的控制仍是不可能的。为了获得更好的控制感,人们就开始编制关于自己和现实的幻象,做计划就是其中一种。
这些人都很爱做计划。计划当然是一种好的工具,但有时候,它被赋予了别的功能。越是厌恶现在的自己,我们就越爱做计划。计划的那头,不只是目标,还是我们为自己编织的别处的生活和梦想,这些计划像是为困于枯井中的我们垂下的一根绳索,是我们从此时此刻“越狱”的企图。
当然这些计划大部分都会失败。它原本的主要功能也不是为了成功,而是为了让我们在制定计划时爽一下,制造一下“我还有救”的幻想。难怪题主对自己无法起床这件事会这么耿耿于怀,因为它的背后联结着的是“一件大事”,是从此不一样的自己和不一样的生活,而你没能按时起床,让这个幻想破灭了。
借助计划越狱,这是我们的幻想。不过好在囚禁你的“监狱”,也是我们的幻想。
有一些讲完美主义的书,写得挺好。比如泰勒.本.沙哈尔写过一本书叫《幸福超越完美》。这本书里把适应不良的完美主义者还叫完美主义者,而把适应良好的完美主义者称作“最优主义者”。他分析了完美主义者和最优主义者在心态上的差异。我觉得最大的差异是关于如何看待成功和失败的。完美主义害怕失败。他们总是在期待事情的过程是一帆风顺的,只关心终点而不关心过程,有大量不是成功就是失败的“全”或“无”的思维,总是关注问题和缺陷而不是,无论对人还是对事。相反,最优主义者能把失败当作前进路上有益的反馈,总是从失败中学到一些新的东西,思维更加灵活和变通,也能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价值。
不过我还是要说一句,“一事无成”这件事,并不能怪“完美主义”。无论有没有“完美主义”的毛病,我们中的大部分人,都会以“平凡”的方式度过我们一生。平凡不是什么错。
当我们说我们“一事无成”是因为完美主义的时候,我们仍然给自己制造了一个幻象:“如果我没有完美主义,我其实是一个能做大事的人”、“如果我改掉了完美主义的毛病,我将能成就大事”。完美主义终于为我们“一事无成”背上了这口黑锅,我们甚至能在焦虑的同时,还暗暗松了口气:终于找到病因了,“我有救了”。
大部分人都在为“碌碌无为”和“一事无成”焦虑,我们想通过“做计划”来改变自己,当计划失败时,我们又想通过改变“完美主义”或者改变“拖延症”来改变自己。只是我们忘了,改变的企图背后,我们内心深处的焦虑和不安全感,才是问题的根源。
版权所有:河北对外经贸职业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
技术支持:图书馆信息网络部 管理登录